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孙晋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4-11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2022-04-05 08:00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创造心,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孙晋良

 

    成长于新中国的红旗下,“从未喝过洋墨水”,有着近50年党龄的孙晋良,时常在谈笑间形容自己是一位纯粹的“中国制造”。

 

    近50年来,孙晋良在国外重重技术封锁中敢拼敢闯、“白手起家”,率领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变强,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1975年,由于研制新一代战略武器的需要,国家开展了重大国防工程配套项目——研制耐高温耐烧蚀碳/碳复合材料,这是主要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关键材料。彼时,正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不到30岁的孙晋良刚刚入党,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01.jpg

孙晋良院士(左四)团队在实验室合影

 

    面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发展刚起步,国外技术严格保密、资料有限的情况,科研“新兵”孙晋良想方设法从织物入手提取关键纤维原材料,合成了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专用树脂,进而开始逐步攻克材料致密、材料开裂等技术难关。

 

    反反复复,孙晋良带领团队做了数不清多少次实验。对团队而言,几乎每解决一个技术关键都要经历一段艰辛的过程,这是对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为了得到翔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团队常在实验车间连续观察记录24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研制的关键期,孙晋良因在实验中接触到某种化学品引发了皮肤过敏,浑身痛痒,脸部严重水肿,医生劝他“暂时离开实验室”,但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孙晋良带领团队发明了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制成了新型预制体-预氧化纤维整体毡增强骨架,进而研发了相应的复合工艺和装备,成功研制出碳/碳复合材料,配套应用于我国国防军工重点型号,极大提升了国防实力,并为我国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满足了当时航天和国防工业的急需。

 

02.jpg

2019年5月,孙晋良院士主持上海市科协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所有材料全部国产化、所有复合工艺与技术自主研发、所有的装备自主设计,孙晋良团队的成果从原材料、工艺装备、控制系统、研制产品到研发人员全部“国产”,不惧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真正做到了让“中国制造”自主可控!

 

    孙晋良经常和大家说:“在大型科研攻关领域,单打独斗或许能行一时,但绝对不可能行千里。要有团队精神,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他还经常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谈心,希望年轻人活跃自己的科学思想、勇于探索,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这样的氛围中,团队朝气蓬勃,先后获得“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一批青年教师能勇挑重担,逐渐成为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

 

    2018年,某型号任务突然启动,被列入国防科工局保供任务。在原有设备能力有限、新的军品研制线调试遇到重重困难的情况下,72岁的孙晋良依然带头冲在前面。团队加班加点、全年无休,按时满足了型号急需,保障了型号任务。

 

    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和神舟十一号、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等任务中,孙晋良带领团队完成了相关关键材料的研制配套任务,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度赞扬。

 

    一颗赤子之心,一腔爱国之情,一股拼搏之力,孙晋良为祖国的航天航空及国防事业默默奉献和奋斗。“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 这是他坚守初心的认知。

 

    院士小传:

 

    孙晋良(1946.1— ),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及增强骨架材料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应用。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kepu.gmw.cn/2022-04/05/content_35632412.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