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侯云德:让人民远离传染病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7-22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2022-07-11 09:55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

 

——侯云德

 

    侯云德一直在与病毒“赛跑”。

 

    作为一位在一线研究病毒和传染病防控的科学家,侯云德还是一位具有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的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无数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广大人民才远离了传染病的困扰。

 

    侯云德1929年生于江苏常州,1962年在苏联取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从事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在病毒肆虐、缺医少药,尤其是抗病毒特效药匮乏的历史时期,侯云德成功研发了国人用得起、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

 

20220722090722156129042.jpg

 

    侯云德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勇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把分子生物学带入我国病毒学研究领域,完成了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80年代末期,他带领团队开始了新型病毒载体研制和丙型肝炎致癌性的开创性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在侯云德看来,祖国的需要就是他努力的方向。他最早提出实践科学研究要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除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他还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新药和6个国家II类新药,推动了我国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侯云德不仅做好了科研工作,还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提出了战略发展路线。在担任我国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的10年间,他通过顶层设计,团结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老中青专家,出色地完成了高产、优质、抗逆动植物新品种101项,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102项,以及蛋白质工程103项等前沿高技术研究。

 

    然而,无论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报国”永远是科学家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也是侯云德的初心。2009 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难题,开展了多学科协同攻关,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优异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在全球首次系统地揭示了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和规律,显著降低了病死率。

 

04.jpg

 

    清华大学作为第三方的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了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剂”的建议。

 

    我们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在过去的10多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到最近几年的H7N9、H10N8、H5N6禽流感病毒,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等新发突发传染病,我国都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侯云德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把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余年初心不改,52岁那年,侯云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89岁的侯云德在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如是说道。众望所归,人民大会堂里掌声如潮。

 

    院士小传:

 

    侯云德(1929— ),医学病毒学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半个多世纪,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有突出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全国著名科学家一起协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人为干预获得成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7项,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7/11/content_35874170.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
Baidu
map